当前位置:首页  民主建设  教代会

发布日期:2010-03-31编辑:系统管理员点击:449

第六届教代会第四次全体代表大会校长 潘迎捷报告

抓住机遇 团结一心 艰苦奋斗 趁势发展
早日实现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

—— 第六次教代会第四次会议校长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按照惯例,学校应该是在年底举行本次会议,但考虑到今年搬迁的特殊情况,我们把会议提前到7月份举行。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汇报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本学期工作简单回顾,二是更名后学校发展定位,三是关于搬迁工作。

  1. 本学期工作简单回顾

       2008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学校更名与新校区搬迁是我们这所百年老校所遇到的最重要机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本学期以来,在校党委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学校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 顺利完成更名工作,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更大更宽阔的舞台

       学校自2005年启动更名工作以来,得到了教育部、农业部、市政府和市教委的支持,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响应和认同。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部于3月19日正式批准我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5月6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写校名,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农业部、国家海洋局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更名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多年来的强烈愿望,也是广大家长和校友的共同期盼,更名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更名后,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农委、市海洋局等领导先后来我校调研,对学校发展给予很大支持,寄予很大希望。

  1. 师资队伍进一步充实,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学校新引进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博士35人。目前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1005名,专任教师609名,教授10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07名,硕博士生导师102人(不包括联合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17人,占专任教师的35.6%,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74人,占专任教师的44.9%。50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80.1%,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我校杨毅教授担任了亚洲水产学会主席,这是我校教授首次在国际学会组织中担任主席,李思发教授荣获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成就奖,是我国获得该荣誉称号的第一人。

  1. 教育质量工程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我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渔业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使我校国家精品课程数达到2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今年我校还新增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和物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7月10日,我校举行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回顾总结了我校两年来本科教育所取得成绩,全面部署了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工程的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把办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重要内容的共识。会议讨论了《上海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规定》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和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5条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学科布局和定位进一步清晰,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为适应学校更名后的学科布局调整,学校成立了学科发展规划修订专家小组,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对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海洋学科的发展规划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上半年,学校完成各类项目申报166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市科委项目16项,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项,市教委创新项目48项。积极的申报,带来累累硕果。我校先后获得了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150余万元。我校陈新军教授参与的“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渔情信息服务系统研发”项目成果已进入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示阶段。李家乐教授主持的“康乐蚌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项目通过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初评。 
       学科基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上半年我校新增了“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中心”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支持,“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研究院”也获得了市高水平特色项目的资助,使我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达到了13个。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增了上海农好饲料产学研基地、上海海洋大学崇明科研工作站、上海海洋大学崇明河蟹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安徽)等6个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

  1. 学生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3月15日,校第十八次团、学代会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校十七届团委和学生会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后五年我校共青团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并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学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代表任期制度试行办法》,通过建立团代表年会制,探索代表建议案制度、代表参与调研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本次团代会对促进和发扬团内民主,提高各级团组织生机与活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督查中,我校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上海高校中首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四级网络工作模式。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是我校的一个亮点。我校承办了由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员联合主办的“青春放歌”——2008年上海高校校园文化联演南汇大学园区专场,与市世博局、市食药监局联合主办了第五届“迎世博 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我校学生走遍上海19个区县,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为市民献上了20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争优创先和创新活动成绩斐然。我校团委获2007年度“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称号,有2名同学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与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26名学生和5个班集体获上海市级荣誉称号。我校大学生在第六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第五届“上汽教育杯”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大赛和第五届“张江高科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科学商店还参展了2008年上海科技节,万钢、殷一璀等领导参观了我校展区。 
       7月11日,“蓝色畅想——第三届沪台两地大学生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台湾海洋大学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的46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与我校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与互动。今年暑假我校共组织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69项,涵盖了改革开放、抗震救灾、迎世博奥运等十大主题活动。

  1. 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招生层次继续提升

       2008年我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088人,本科3003人,高职85人,涉及33个专业或方向。其中本科的水族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的轮机管理、商务英语专业为首届毕业生。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校上下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和创业教育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到6月20日,全校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9.44%,超过去年同期5.5个百分点。今年我校50名毕业生参加了西部志愿者服务、“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就业工作的又一个特点是加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短学期中组织安排了31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报告,06级和07级学生全部参加了职业规划教育。 
    今年是上海高考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我校在招生结构上有了较大调整,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被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被列为上海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专业,录取专业批次的提升对改善我校生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研究生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我校共毕业20位博士研究生,226位硕士研究生,17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08年我校录取全日制研究生50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80人,博士研究生26人,录取专业学位研究生46人。目前我校研究生规模为150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为1200人。 
我校合作单位-光明食品集团被批准为第二批“上海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我校开展了新一轮导师遴选工作,并对我校和联合培养单位的162位导师进行了培训,是历届培训班中规模最大的一次。6月份我校举办了“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洋科学与技术”,设立了中国水产学会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会员工作站。同时我校接受并顺利通过了市教委员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的实地检查和评估。 
上半年的工作为学校全年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学校在内涵建设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整体规划,精心设计,进一步明确在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定位

       当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06年校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市教委的要求,我们对学校发展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定位。

  1. 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 从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的形势来看,迫切需要学校在进一步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有新的更快发展。

       要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水产强国战略和食品产业升级”三大产业的需求,从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三个层面主动进行对接,三大主干学科中,海洋学科要在海洋产业中发挥拓展引领作用,水产学科要在水产产业中发挥核心示范作用,食品学科要在食品产业中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及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也为我校信息、管理、经济、工程和外语等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现在,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用国际视野和开放眼光准确定位是我们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用更好更快的发展来加速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

  1. 从上海高等教育学科布局结构调整来看,迫切需要在进一步优化定位的基础上找准学校发展的位子。

       在上海基本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进入以“学科布局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高校定位与学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是“十一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层次结构和促进各类高校协调发展的要求。 
市教委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对各高校的定位进行规划引导,通过改革增量资金的拨款方式,把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和各类经费进行集中的配置,做到校校有特点,校校有机遇,校校都能得到政府支持。市教委要求各高校在对自身优势和特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定位,通过强化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个定位就是用特色和优势体现学校发展的继承性、科学性和竞争性,这是今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资源配置的依据,也是评价和考核高校的基本标准。 
       这次调整是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行业特征鲜明的地方高校,要在十一五期间上海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高校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子,迫切需要对我校在上海高校中的学科和专业定位进一步进行梳理和分析。7月14日,市教委领导听取了学校关于定位的汇报,对我校的发展思路、定位和目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1. 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完善定位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把握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学校正面临着两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宽阔的舞台。二是新校区建设和搬迁,从物理空间上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我校校友、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同志高度评价了我校的更名和搬迁工作,认为这两件工作对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并殷切希望我们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争取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中,我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总体趋缓,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需要经验和实践的磨练,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如何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学科建设中,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严重的瓶颈。大楼好造,大师难求,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需要我们拥有一批高水平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在管理中,我们的工作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的科学与规范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更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这次定位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加强科学管理提供了又一次难得的机遇,为学校快速发展创造了又一次重要的条件。

  1. 我校定位和发展的思路

       学校定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依据,是学校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的导向,是学校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基础。 
       学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科研支撑,继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发扬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把体制与机制创新作为学校的根本出路,把加强统筹协调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措施,把改善和提高教职工待遇作为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抓住学校更名和搬迁两大历史性机遇,在巩固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促进交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聚焦重点、错位发展和合作提高,建设以海洋科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为主干,以工程、信息、管理、经济、人文等学科为支撑的层次鲜明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在国际同类高校中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内同行高校中形成明显优势,在上海高校中保持鲜明特色,为国家和上海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体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相互交融,学科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对地球环境、生物资源和人类社会有深度诠释能力的高度开放的教育与研究体系,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 
       【学科建设目标】聚焦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供给与安全、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以三大学科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教学示范、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体系,使我校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方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支撑行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我校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整体进入国内同行高校和上海市地方高校前列。 
       【专业学位建设目标】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海洋学、水产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博士点、本科专业教育完备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学校本科专业及方向数保持在50个左右,其中三大主干学科涵盖的专业达50%以上。全日制本科、高职学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海洋、水产和食品三大产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并为上海地方和长三角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工程、信息、管理、经济和人文等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 
       【队伍建设目标】加强对大师级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拥有院士2-3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师8-10名;建设一批以大师级领军人物为核心的、结构优化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加强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相长的科学研究能力和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上海,服务与辐射长三角、对口支援地区和全国,面向世界。利用特色优势学科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产业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与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坚持把深入到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扎根到农区、社区和城区,作为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发展标杆选择】我们选择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内发展的标杆,在海洋生物、水产养殖和食品学科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把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作为国际上的标杆,在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海洋捕捞和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学科领域实现赶超。

  1. 学校定位和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1. 全力建设大学科平台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有政策和条件的支撑保障,需要有高效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学校提出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位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都要整合在学科建设大平台上,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学位一体化建设,促进和形成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高层次的学位体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标准的平台设施以及高效率和充满活力的学科环境。在学科建设中,要十分强调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合作与互补,要十分强调在交叉学科中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要十分注重人文管理学科对提升学科层次和水平的作用。

  1. 要注意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关系 
       海洋、水产和食品三大主干学科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工程、信息、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要依托自身的基础与优势,主动融入到三大主干学科建设中去,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子,也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海洋信息学科,就是把信息技术、物理和数学融入到海洋学科领域中,形成了海洋信息新的学科增长点,也使信息学院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型中找到了很好突破口,现在该学院承担的“城市风暴潮辅助决策系统”,得到了市海洋局和上海市教委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又如经管学院把经济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等学科融入到食品学科中去,形成了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等新兴学科,拓宽了学院的发展空间,食品经济管理已成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 
二是提升传统学科与培育新兴学科的关系 
       传统和特色学科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基础。对于水产养殖、捕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渔业经济管理四个传统特色学科要做好提升做强的文章,在坚持特色基础上,尽快形成优势;对海洋信息、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生物等新兴学科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尽管现阶段我们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学科是国家急需的,国内外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市教委领导在我校调研时特别指出,不要怕基础差就不敢提,只要是符合国家战略、上海经济社会需要的,虽然现在没条件,没基础,但我们也会给予支持,这是我们政府该做的工作。这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新兴学科发展的信心。 
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 
       学校的科研水平、人才队伍、平台设施和学术成果体现了学校硬实力,而学校的学术氛围、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和环境支撑体现了学校软实力。软环境建设是推进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把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加强协调和提升管理水平作为深化改革、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上,我们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体制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科研上,要鼓励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挫折,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倡导顾全大局、协作创新的团队精神;在教学上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精心培育一代新人;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上,要铸造“新海大人精神”,发扬“勤朴忠实”校训传统,塑造迎难而上、愈难愈坚的精神,形成不怕困难、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 
四是处理好学院发展不平衡的关系 
       我们确定的以三大主干学科为主的学科体系,是围绕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根据我校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基础,经过了七次党代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多方面的讨论所形成的共识。现在我们有9个整建制的专业学院,各学院与这三个学科的关联度是不一样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9个学院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类型,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考核内容,使各个学院都能在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到发展的空间,促进各学院、各学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是特色与优势的关系 
       我校的海洋、水产和食品学科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特征,以此形成了学校的学科特色,这些学科在上海高校中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上海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但特色并不代表优势,更不代表高水平,因此我们只有在坚持特色中不断彰显优势,才能巩固和提升我校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中的地位。 
       这次定位是学校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整体规划,将按照整体规划、超前布局,留有空间,分布实施的原则加以推进。在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学校的面临的机遇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很大的,现在不仅有上海市的支持,还得到了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的支持,我们一定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国家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抓住机遇,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趁势发展,早日实现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

  1.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搬迁工作

       各位代表,从04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我校整体搬迁到临港新城开始,我们就期盼这一天的到来。经过近4年的努力,新校区已经基本具备了搬迁的条件。搬迁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为学校百年基业和新的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回顾一年来我们为搬迁和新校区的运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做好搬迁准备工作

一是精心制定搬迁方案 
       学校在07年3月份成立了“校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搬迁工作小组,从体制上为搬迁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学校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安排,学校编制了搬迁整体方案和各单位的搬迁计划,方案对各单位的用房和面积进行了合理分配,对两校区的搬迁对接做了详细的安排,对搬迁和不搬迁的资产进行了认真的区分,对待报废的物品和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新购置的资产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和审批。 
二是全面进行资产清点 
       按照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定,利用搬迁的机会,学校对各学院、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认真的清点。这次清点是我校近几年一次集中全面的资产清查。近几年来,学校固定资产有了大幅度增长,同时也有部分设施设备老化和淘汰,因此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彻底清理是搬迁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全校教职员工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这次资产清点,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清点,使我们基本摸清了家底,掌握了详细资料,同时也为搬迁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数据。 
三是周密安排搬迁计划 
       根据新校区建设进度和搬迁计划,经过反复研究,作如下具体安排:

  1. 学生安排

       在籍本科和研究生:7月14日-10月9日放暑假,10月10、11日报到;10月7日、8日2008级新生报到;10月13日新老生统一上课。

  1. 学生工作队伍

       9月15日,辅导员进驻新校区;9月20日,志愿者进驻新校区;9月23日-27日,行李、留校度假本科学生统一搬迁;10月7日,研究生统一搬迁。

  1. 教职工安排

       教职工7月21日-9月15日为暑期搬迁阶段,考虑到暑假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决定暑假期间,学校处于工作状态,各学院、各部门在完成搬迁各项任务和做好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安排轮休;9月16日(星期二)教职工开学上班。 
       按照新校区建设进度,搬迁办公室制定了各部门搬迁的计划和时间节点。各学院要根据学校安排细化本单位的搬迁操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到人。9月份学校工作的重心将基本转到新校区,目前各学院搬迁的负责搬场的公司招标已确定,搬迁的费用也已经划拨到各学院、各部门,所有的搬迁经费都是“G”类经费,希望各部门在搬迁中,一定要本着按实需要、勤俭节约原则用好这笔经费,圆满完成搬迁的各项任务。希望广大教代会代表要本着认真、负责、节俭的原则,不仅积极参与搬迁工作,同时还要认真监督搬迁中的每个环节。 
四是认真做好搬运准备 
       在新校区搬迁办公室统一协调下,各学院和各部门已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开始打包准备。学校总体安排是,7月份基本完成打包,8月份完成搬迁、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和试运转,9月份教师将全部入住新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 
       打包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每一件包上的标签信息要完整;二是打包清单与物品要对应,清单要一式三份;三是对易破损和易碎物品要十分当心,确保安全;四是待报废的资产要做好清单,要有固定明确的存放地点和责任人。学校要对各部门打包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搬运,同时暑假里要安排好值班,确保打包物品的安全,做好防盗、防霉等工作。

  1. 认真做好新校区运行和管理方案的制定

       为建设一个科学管理、高效运行和健康节约的校园,在搬迁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学校把新校区运行管理分为五个板块,从29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现就五个板的核心内容作简要说明。

  1. 班车运行方案

       根据日常运行需要,班车共安排了5条线路: 
1号线:上午6:50从军工路334号发车,下午5:00返回; 
2号线:上午6:50沙岗路(近翔殷路口)发车,下午5:00返回; 
3号线:上午6:50龙居路(罗山七村)发车,6:50经停靠菏泽路(五莲路),下午17:00返回龙居路,中间经停靠菏泽路(五莲路); 
4号线:上午7:00张江站(碧波路近祖冲之路)发车,下午17:00返回。 
5号线:为中午时段班车,上午10:30从军工路334号发车,经杨浦大桥中间停靠龙居路站和张江站。下午13:00原路线返回。 
       班车费用:班车付费启用新的校园一卡通上车刷卡,单程车费20元。 
       乘坐方式:采用网上预订、电话、短信预订方式,每天15:30之前可通过网络或电话撤消预订的座位。 
       该方案为试运行方案。学校拟在运行2个月后再根据实际乘坐的情况调整车辆配置数,连续10天平均上座率小于30%的线路将合并到其他线路。每辆班车将设置“车长”协助管理,采用“司机+车长+站长”的管理模式。全部营运班车将总盘委托后勤服务中心管理和经营,由上海衡建公司承担班车营运任务。

  1. 补贴方案

       学校补贴发放总的思路是打包下拨,学院根据拨款总量及部门实际情况,提出发放方案,交二级教代会讨论表决通过,由行政领导实施。各学校、各部门在制订方案中,要体现确保教育教学及科研学科建设的导向原则、财力可承受原则、符合上级规定原则、体现考勤原则。 
       临港补贴包括远郊综合工作补贴、远郊交通补贴和临港午餐补贴三部分,三部分合并发放。学校将根据财力确定每年的投入总量。

  1. 物业管理方案

       新校区的物业管理将采取“借兵打仗、服务外包”的方式,引进社会企业承担校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包括保安保洁、维护维修、保养保绿等。通过招标,学校聘请了在上海有多所高校物业管理经验的上海紫泰物业公司承接我校的物业管理,紫泰公司是通过ISO9000和ISO14000贯标企业,6月1日已入驻新校区协同开展现场管理和前期的准备工作。开学后,公司将组织170人左右的定编员工和200人左右的机动队伍来开展日常服务和前期开荒保洁工作。 
       按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新校区的办公、实验等用房及水、电、煤等能源将采用“分类指导、控制预算、定额管理、超额付费”的方法。在用房方面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实现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调配机制。在能源管理方面,将采取奖励“节约”和惩罚“浪费”的办法,尽可能地减少新校区能源费用的支出。

  1. 行政管理模式

       下学期,学校办学主体将整体转移到临港新城校区,涉及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服务的机构建制都设在新校区,成人教育和高职教育留在市区。军工路校区将成立军工路综合管理办公室,为校办公室派出机构,负责军工路校区的日常协调和管理。学校的机构建制基本保持稳定。 
       在新校区日常管理中,根据远郊办学的实际,临港校区工作时间为8:30-17:00,军工路校区工作时间为8:00-17:00。全校各类人员实行上班考勤制度。每周二下午为教职工活动日。学校实行两级考勤制,采用进出刷卡考核方式,各学院、各处室、各直属部门要按照上级和学校有关规定,针对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考勤办法,在本部门公布后报学校备案,考勤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及发放有关津贴的主要依据。

  1. 教学计划安排

       根据搬迁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下一学年度的教学计划作了统筹安排。下学期的学期末大考将调整至09年第一学期的第四周进行,同时在明年暑假的短学期将作为秋季学期的延续,安排部分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这样的调整,来化解因为今年搬迁晚开学造成的学时短缺问题。 
对本次搬迁工作,我向各位代表提以下四点建议与希望:

  1. 主动应对,努力克服搬迁中的各种困难

       我校是上海唯一一所整体搬迁的高校,搬迁的时间紧、任务重,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二期项目启动比原计划晚了8个月,新校区的基建任务变得非常紧迫,加上近期的连续暴雨,使原本紧迫的时间安排变得更加紧张;二是由于农忙和四川汶川地震,大批民工返乡,这次地震后有400多名四川民工回乡,造成了工地人手短缺,加之人员工资的大幅上涨,更是给新校区建设进度带来很多困难。从目前基建进度看,总体上基本能保证10月份开学的正常需求,但部分地方小配套还不完善,体育场看台和学生活动中心要延期交付使用,在搬迁中有些地方道路还不够畅通,会对搬迁造成一定的影响。新校区在9月16日教师开学后,基本能保证教师网络和办公用水电需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各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原则上要到9月15日后水电才能正常启用,有些需要连续工作的部门要注意做好新老实验室的平稳过渡。在这里把这些情况和困难跟代表们讲清楚,一是要大家理解,尽管我们已经做了最大努力,但困难仍然存在,二是对克服这些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应急预案。

  1. 统一认识,精心制定新校区运行管理办法

       新校区运行管理办法是确保学校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也与广大师生员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去年开始就组织专门班子着手调研和制定有关新校区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和方案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办学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需求,充分估计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学校配置资源的能力,经过多次反复酝酿和讨论,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特别是班车运行方案和补贴方案,得到了大多数教职工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应该说这些方案集中了海大人的智慧,既考虑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又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好的事业发展舞台是学校一份重要责任,在这些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始终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思路。学校在财力可承受和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想尽了一切办法,尽了学校最大的努力。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远郊条件下办学所出现的各种困难会长期存在,每位教师困难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学校采取的这些措施也无法同时满足所有老师的需求,因此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在确保学校发展的大局前提下,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考虑到新校区运转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目前学校的有关管理办法是一种过渡性的实施方案,我们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来检验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再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各项方案的顺利实施是下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组织好、实施好这些方案,使我们的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是对我们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

  1. 认真负责,全力做好新校区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新校区的运行管理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第一个学期,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因此,精心安排、充分准备是战胜困难,经受考验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又将度过一个繁忙和不寻常的假期,今年假期,我们主要有四项任务: 
        一是平稳安全地完成打包、资产清理和搬迁工作。特别是把资产清理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各学院、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要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对打包和搬运工作量较大的学院,各级领导更要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 
       二是要做好新校区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和教学、科研实验室的运行准备工作,确保开学前各实验室、各种设备仪器、各种教学设施和办公设备都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是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假期中,我们同时承担着临港新校区、军工路校区和学海路校区三个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工作量大,任务也很艰巨。学校决定在假期中对军工路和学海路两校区实施特殊的安全保卫措施,包括每幢楼的值班制度、24小时校园巡逻制度、车辆进出校园制度、大件资产出校门检查制度等,其目的是确保资产的完整与校园的安全。这些工作需要很多同志的参与,希望老师们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 
       四是要安排好假期中其它各项工作。今年假期以搬迁工作为重点,一切安排都要服从这一大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搬迁和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只要我们想得周到一点,做的细致一点,准备得充分一点,把困难和问题估计的多一点,就会减少开学后的各种压力。这不仅是各级领导的责任,也是对全体教职员工的要求。 
      这次搬迁中,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战胜困难的重要精神力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我们牢牢树立抗震救灾的精神、勇气和力量,就没有我们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1. 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

        目前,新校区建设中,资金是一个最重要的困难。整个新校区预算投资16亿元,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预计总投资将达到17亿元。整个新校区一、二期资金缺口将达到近7亿元,新校区搬迁还要投入1.5亿元,这中间大部分资金缺口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最近,为支持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都要减拨10%的预算经费,我校今年要减615万元,这样就要对原来已经安排的预算进行调整,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问题将始终存在。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我校已列入高校基建减贷计划,并对搬迁经费给予很大的倾斜,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领导多次明确表态要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希望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识,把学校有限的经费使用好,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同时我们要树立信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共渡难关,取得建设和搬迁的圆满成功。 
        各位代表,同志们: 
        海大走过了96年的艰苦历程,今天将在我们手中开始新的征程。我们面前的新海大,新校区、新校名、新期待、新希望,一切都孕育着无限希望和生机。建设一个富有内涵、高水平人才云集、莘莘学子仰慕和向往的大学,向世界展示一个富有创新、开放和活力的新海大形象,这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和崇高使命。让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齐心协力,为新海大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